重症监护室中,腹内压(IAP)如同一把“隐形标尺”,尚未被大多数医护关注,但又悄无声息地牵动着患者的生死线。它的细微波动,可能引发循环崩溃、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何顺利获得科研监测与管理破解这一难题?2025年4月18日,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常志刚主任在第三届重症急性胰腺炎钱江论坛上,对《重症患者腹内高压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度解读,为临床实践给予了全新视角与硬核工具。
▶“隐形标尺”的四大战场:腹内压监测的临床革命
颅内压管理:打破颅腹联动的“沉默危机”
“腹内压升高会顺利获得胸腔压力传导,加剧颅脑静脉回流障碍。”常主任指出,动态监测IAP可间接预判颅内压变化趋势。例如,当腹内压持续>15mmHg时,需警惕颅内高压风险,为神经重症患者给予“双重监护屏障”。
液体复苏:从“盲目输注”到“精准终点”
传统液体复苏常因缺乏量化指标陷入“过犹不及”的困境。共识强调:维持腹内灌注压(APP)≥60mmHg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而APP=平均动脉压(MAP)-腹内压(IAP),精准的IAP监测成为计算APP的核心变量。
顺利获得精准测量腹内压,临床团队可动态调整输液速度,避免液体过负荷导致的恶性循环。
机械通气:一个公式完善呼吸机设置逻辑
“传统平台压限制策略(<30cmH₂O)在腹内高压患者中可能适得其反!”常主任现场演算:若患者腹内压为20mmHg,实际所需平台压=30 + 1.36×(20-10)/2=36.8cmH₂O。这一简易公式结合Arcelor系统的精准IAP数据,让呼吸机参数设置从“经验估算”跃升为“科研计算”,有效避免肺泡塌陷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肠内营养:从“一刀切”到“动态分级”
共识明确腹内压分级的营养决策路径:
Ⅰ级(IAP 12-15mmHg):正常启动肠内营养;
Ⅱ级(IAP 16-20mmHg):谨慎喂养,密切监测不耐受反应;
Ⅲ级(IAP 21-25mmHg):延迟喂养,优先降腹压治疗;
Ⅳ级(IAP >25mmHg):禁忌肠内营养,需紧急干预。
动态监测为临床给予了“分级导航”,显著降低喂养风险。
▶精心动魄:一例延迟干预引发的预后警示
解读至腹内高压与腹腔开放减压时,常主任分享了一例SAP开腹减压病例——患者因延迟发现IAP升高,被迫开腹减压,后续预后不良。常主任以此病例向大家强调:“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腹内压过高时采取开腹减压,很可能会造成预后不良。对腹内压的管理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技术突围:Arcelor系统如何为共识落地“保驾护航”?
K8凯发国际医疗Arcelor腹内压动态监测系统,以三大技术直击临床痛点:
精密测压:误差仅±1cmH₂O,符合金标准;
全周期管理:支持2-12小时自定义监测频率,自动生成趋势曲线,早于症状12小时发现风险;
智能预警:内置IAH分级(Ⅰ-Ⅳ级)与AKI风险模型,当IAP>12mmHg时自动触发分级警报,为医护团队争取黄金干预时间。
▶文末结语
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腹内压监测正在重症领域掀起一场静默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基础设施”,正是像Arcelor系统这样将共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技术桥梁。当每一厘米水柱的波动都被精准捕捉,重症患者的生命线,便多了一重坚实的保障。
▶Arcelor腹内压动态监测系统
Arcelor 腹内压动态监测系统用于为留置导尿患者监测腹内压、膀胱压,记录尿量与留置导尿尿流率,训练并保留留置导尿患者的膀胱功能。其有以下三大系统功能:
1.腹内压陆续在周期性动态监测,对腹内高压(IAH)预警。
2.尿量信息自动、精准、持续动态监测,对急性肾损伤(AKI)风险提示。
3.仿生控尿,训练膀胱先充盈后排空的生理功能,预防“小膀胱”。
扫码获取指南共识